
刘帅正在铲雪。
16年西藏邮政路
见证变迁与温情
“我是2009年来的拉萨,刚参加工作时只敢跑区内短途线路,每天跟着师傅熟悉路线、摸索高原车辆习性。”回忆起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时光,刘帅感慨万千。初来乍到,面对西藏高海拔、低气温的恶劣环境,以及蜿蜒崎岖的山路,对于这位异乡来的驾驶员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直到第二年,老师傅终于拍着他的肩膀说:“没问题,你可以单跑了。”那一刻的激动,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道:“从车辆检查到邮件交接,每一个环节我都反复确认。那种被信任的感觉,比啥都珍贵,一路上心都怦怦跳,就怕出一点差错。”第一次独自跑昌都线路时,便是这般小心翼翼又满心激动。
16年前的“双11”,对西藏邮政人来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据刘帅回忆,那时候每天邮件量也就0.25万件,但运输难度可比现在大太多了。当时从拉萨到昌都正赶上拉林高速修建,全程坑坑洼洼的“子弹路”,颠簸得人腰酸背痛。出班前一晚,他总要反复查看天气预报,就怕米拉山、色季拉山这些山口下雪堵车。那时候,一旦遇到风吹雪天气,不少车辆会陷进雪窝。
最让刘帅难忘的一次运输,发生在色季拉山附近。“当时送货途中遇到了暴雪,我和车子被困在山上没法下山。沿途的藏族百姓看见后,自发地拿着铁锹、扛着干草赶来帮忙,有的甚至用手扒拉车轮下的雪,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我终于成功脱困。”那一刻,刘帅真切感受到,“人民邮政为人民”不是一句口号,“我们西藏的邮政快递已经实现在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无论多么偏远的地方,我们都会想尽办法把快递送到每个人手上。所以在这种关键时刻,藏族同胞们也把我当作亲人,这份情谊让我特别感动。”

刘帅正在进行邮件交接。
从“苦行”到“畅行”
“双11”包裹的民生体验升级
早年跑长途,补给难题让刘帅印象深刻。随着时间推移,西藏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运输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从拉萨到阿里往返要六天,沿途好多地方没有补给点,压缩饼干、面包、饮用水是必备的,我还跟藏族同胞学会了煮肉、储存食物,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刘帅告诉记者,让他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前往那曲送邮件的路上,在到达那曲双湖时,许多分岔路口都没有路标。“我师傅告诉我说,‘看运气选路’,运气好就能顺利通过,运气不好就得拿出防滑链绑在车轮上,再用铁锹铲雪开路。”当他们把打茶机、酥油和小孩衣服送到藏族阿佳手中时,对方眼中的期盼与感激,让刘帅读懂了这份工作的重量,“再苦再累,只要能把东西送到需要的人手里,就值了。”
如今,西藏的交通条件早已今非昔比。“拉林高速通车后,路又宽又平,从拉萨到林芝的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一半。”刘帅感慨不已。不仅如此,县乡公路也越修越好,曾经的“天险”变成了通途。车辆装备的升级更让他安心,“现在的邮车有先进的GPS系统、货物稳定装置,还有双驾驶员配备,安全保障比以前强太多了。”刘帅回忆起以前靠电线杆辨路的日子,笑着说:“遇到大雪封山,只能盯着电线杆的方向慢慢开,现在有了导航和路况预警,再也不用‘赌运气’了。”
交通和装备的改善,让“双11”邮政运输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拉萨城区实现了“当日达或次日达”,偏远地区控制在3天内送达。“以前从拉萨到昌都的邮件要两天半才能送达,现在最快13—14个小时就能到,第二天早上老百姓就能接到邮政快递的电话。”刘帅介绍说,随着电商发展,“双11”的邮件量早已今非昔比,“现在高峰期每天进件量能达到15万件,比16年前的“双11”翻了几十倍,但我们每天都能按时派送,确保每一个包裹都能及时送到群众手中。”
开着邮运车在西藏跑了16年,刘帅的车厢里装满了最直观的时代变迁。早年跑运输时,车上满载着日用品、衣物和粮油,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却是关乎老百姓吃饱穿暖的“民生刚需”。那时,沿途的田地里,常见藏族同胞赶着马、牵着牛耕耘劳作的身影。而如今,“双11”的包裹里多了拖拉机、播种机等现代化农具的零件。当刘帅跑遍城乡时,昔日的牛马耕地场景早已被轰鸣的农机取代,翻地、播种、收割一气呵成。从“吃饱穿暖”的生活物资到“提质增效”的生产器械,从传统耕作到机械化种植,刘帅的车轮碾过的不仅是越修越宽的公路,更是西藏从民生改善到产业升级的发展之路。

刘帅正在检查车辆轮胎。
雪山下的一抹“绿”
是邮政的变迁和担当
16年来,刘帅见证了“双11”在西藏的变迁,更深刻感受着邮政的责任与担当。“以前很多地方只有邮政能送到,现在虽然物流行业发达了,但在配送偏远地区“双11”包裹时,我们依然是‘主力军’。”刘帅说,邮政驾驶员没有节假日,“双11”期间更是全员在岗,全力以赴。
作为党员的刘帅,在2012年的“双11”期间,连续28天没有休息。这28天里,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奔波在各条线路之间,将大量包裹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不管是暴风雪还是泥石流,只要有包裹要送,我们就会出发。”让他感动的是,沿途群众对邮政车辆的信任从未改变,“遇到我们陷车,老百姓会主动帮忙;看到游客有困难,我们也会搭把手,这是一种双向的温暖。”
现在,刘帅的车上依然备着防滑链、铁锹等装备,但这些装备更多时候成了“备用”。“现在路况好、保障全,很少用到这些了。”他笑着说,唯一不变的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跑长途时,他依然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草原、雪山、蓝天白云,每次看都觉得特别治愈,这是西藏独有的魅力。”16年来,他跑过的里程加起来能绕地球十几圈,膝盖和腰椎也落下了职业病,但他从未有过一丝后悔,“我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西藏,西藏也回馈了我太多感动。”
今年“双11”,刘帅又一次踏上了从拉萨到林芝和波密的线路。宽阔的高速路上,绿色邮车平稳行驶,车厢里装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现在‘双11’高峰期能持续五六天,每天的邮件量都很大,但我们有信心按时送到。”他说,从当年的“人扛肩挑”到如今的“智能运输”,从“刚需物资”到“品质商品”,从“泥泞山路”到“柏油大道”,‘双11’的物流变迁,是西藏发展的一个缩影。刘帅16年的车轮轨迹,与西藏“双11”的变迁、邮政的发展、交通的改善以及民生的进步紧密相连,成为这片高原发展历程的鲜活见证。而他和无数邮政人,就是这场变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用车轮搭建起连接城乡、传递温暖的“绿色通道”。
夕阳西下,刘帅的邮车驶进波密,早已等候在此的快递员们迅速开始卸货分拣。远处的雪山下,群众正翘首期盼着包裹送达。车轮滚滚,见证变迁,在这片高原上,绿色的邮政车还将继续穿梭在雪山草原之间,承载着群众的期盼,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