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暖天山写新篇:广东在教育等多领域支援建设美丽新疆的努力

2025-09-25 22:41:00 来源: 南方都市报

  9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市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同新疆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代表一道,热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七十载,天山脚下气象万千。

  原本7至10天才能到的快递,如今物流时效压缩到1至3天,有的地方已能实现“当日达”。南疆居民如今生活中的一个小变化,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来发展的缩影。

  天山南麓,一批又一批广东援疆力量飞越五千公里来此,将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粤新建设者携手,高质量推进民生支援、产业支援、人才智力支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工作。9月中旬,南都N视频记者来到新疆喀什、兵团第三师,走过学校、城市书吧、篮球公园、医院、物流港等多处,见证了广东援疆推动当地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疏附县的广州新城实验中学科技感满满,首批学生已入读一个月;喀什新广5G智慧物流港建成后,南疆居民网购更便捷;通过“师带徒”培养模式,援疆医生正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跨粤山海 奔赴疆来”的深厚情谊还在延续。

  教育:广州百年名校全面托管,AI赋能课堂

  从莎车县到学校,距离200多公里,行车约3小时。这是高一学生贺正麒的求学之路。今年8月,他以中考731.5分的高分,入学位于疏附县的广州新城实验中学,成为该校首批学生。

  选择在这里读书,他与家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原本想考外地学校,中考后听说了这所新学校。”高科技的校园设施,有保障的教学团队,让他决定留在新疆读书,“我想学校肯定会对学生重点培养,所以决定来这里”。

  

  广州新城实验中学的学生们。

  广州新城实验中学由广东援疆资金重点支持建设,并委托百年名校广州协和学校全面托管。“目标是建成喀什前列、南疆一流、全国知名的教育援疆示范校。”副校长周寅博介绍。

  南都记者刚走进教学楼,就被校园信息中心内的大屏幕吸引,上面正实时显示着各项教学数据。然而,这只是校内充满科技感的一角。周寅博向南都记者举例道,老师们在教学中还配合使用AI课堂分析管理系统,课后能拿到属于自己的AI课堂诊断报告,其中不仅反馈教学情况,还有AI教学建议。

  学校建成涵盖机器人编程、人工智能物联、无人机航模、模型工坊四大领域的创客教育矩阵。贺正麒对校园的创客空间十分感兴趣,“我对机器人感兴趣,希望以后从事编程方面。”

  70年来,新疆教育事业全方位发展。2024年,新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2024年新疆有普通高校63所,较2012年增加24所。

  在喀什,年轻人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教育机会。

  南都记者在新疆喀什技师学院看到,粤菜学院的学生们正身着白色厨师服,熟练地颠锅、翻炒,伴随着四溢的饭菜香,一道道广东传统粤菜出锅了。

  

  粤菜学院学生正在制作干炒牛河。南都N视频记者 敖银雪 摄

  2023年7月,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口援疆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要依托喀什技师学院加强粤喀两地技能交流,引进广东“粤菜师傅”工程成功经验,通过短期培训等方式,促进技能水平提升,从而拓宽青年就业渠道、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2024年11月20日,新疆第一所粤菜学院正式挂牌运作。

  17岁的麦麦提萨力·马木提江是一名粤菜学院学生,2023年入学后开始学习粤菜烹饪。他介绍,课堂上,他们会学习一些“粤新融合”菜式,以及正宗粤菜。

  这些“粤新融合”菜,通过疆菜粤作,用粤菜理念技法烹饪新疆本地食材,丰富了粤菜内涵。

  谈及喜欢的粤菜,麦麦提萨力·马木提江如数家珍,“广东菜比较清淡、养生,口味上很习惯。”他告诉南都记者,希望实习时能去广东学习当地美食制作,毕业后开一家自己的店,把学到的广东美食做法在新疆发扬下去。

  产业:把辣椒种出新产值,建5G智慧物流港

  70年里,新疆民生福祉持续提升。新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收入稳步增长。

  据统计,就业人员总数从2012年的1246万人增加至2024年的1391万人。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比2012年分别增加23801元和12551元。

  从学校走进产业园,南都记者看到另一番全新图景。一家家广东企业来到新疆,不仅带动当地人增收致富,还为其生活创造了更多便利。

  红彤彤的小辣椒缀满枝头,种植户梁林海来到地里查看。他与广东援疆企业新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相关供应协议,每年收获的辣椒都有了销路。

  “在2016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到了图木舒克。”新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嫣是东莞人,在她看来,图木舒克独特的气候和较长的日照时间,十分适合辣椒种植。

  

  叶嫣(左)在辣椒地里查看情况。南都N视频记者 敖银雪 摄

  “好多客户开玩笑问我,广东人怎么会种辣椒。”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叶嫣的选择背后有深入的考虑。“辣椒浑身是宝。”她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公司从事辣椒种植和粗加工,销售辣椒干或辣椒粉、辣椒颗粒等产品。但据她了解,辣椒的应用场景广泛,经过深加工后,还能应用于美妆、医药等多方面。

  今年,公司的辣椒种植面积约13000亩,每亩地的干辣椒产量可达500公斤。梁林海是其中一名种植户,这是他种辣椒的第三年。“第一年没经验,种得不好,去年就种好了。”他介绍,自己有80亩地,2024年一亩地的利润达到2800元。

  叶嫣介绍,公司带动了当地的种植户参与生产,目前已有175户种植户,“他们每年每户的利润,达到平均每亩地2000元。”

  广东企业开展产业支援,不仅促进新疆当地居民就业,还抓住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这个机遇,携手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喀什新广5G智慧物流港的园区。南都N视频记者 敖银雪 摄

  广州拉普拉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跨越万里来到喀什,建立起南疆首个5G智慧物流港,园区内引入京东、顺丰、中国邮政等物流服务商,让喀什地区居民网购“当日达”“次日达”成为现实。

  “我们当时来考察时,发现当地电商的快递运输时长,基本上在7至10天左右,甚至更久。”广州拉普拉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继浩回忆道。

  物流港运营后,南疆消费者也享受到快速物流的便利。京东物流新疆喀什片区负责人王超凡告诉南都记者,喀什京东物流自营仓运营后,南疆物流时效压缩到1至3天,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阿图什市实现“当日达”,其他县市实现“次日达”。

  “我们想做的不仅是南疆的物流集散地,更想成为中亚、南亚的一个集散中心。”周继浩说道。

  人才:“组团式”援疆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70年来,新疆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优化。截至2024年,新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9万家,卫生健康系统人员总数达到31.46万人,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0岁提高到2024年的77岁。

  广东援疆医生见证了这一巨变,投身其中,致力于提高当地医疗水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总医院儿科,曾救治过一名皮肤如蝶翼般脆弱的婴儿。这名患有罕见病——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的“蝴蝶宝贝”,在粤新两地医护团队的救治守护下,终于挺过生命危机。

  广东援疆医生杨婧婧回忆起此次紧急救治,仍然印象深刻。她告诉南都记者,这次诊疗也让当地医生积累了更丰富的罕见病处置经验。

  这只是广东医疗援疆的缩影。

  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东医疗援疆全面推进数字化免疫接种平台“一平台”,喀什地区一院区域医疗中心、面向中亚南亚的国际医学中心“两中心”,示范性乡镇卫生院、结核病防治示范乡镇社区、健康示范村“三示范”,粤新光明行、粤新消结行、健康科普行、人才培养造血行动“四行动”等建设。广东省“组团式”援疆医疗队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阿依夏。

  阿依夏来自新疆喀什,早年,她的视力不断下降,严重到贴着黑板才能看清老师写的字。初步诊断为双眼膜营养不良,双眼角膜变形,需要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因为家境贫困,迟迟没有进行手术,学业也受到了影响。

  幸运的是,2023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派出医疗队和5G眼科智能巡诊车来到喀什地区疏附县义诊。援疆队员得知阿依夏的病情后,为她做了详细的眼表角膜检查。

  经会诊,阿依夏的左眼视力仅有0.05,如果不及时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她可能无法完成学业。最终,在中山眼科中心的帮助下,阿依夏顺利接受了眼角膜移植手术。

  “援疆医疗队员来自全国各地,无血缘有亲情、有距离无隔阂,大家确实把保障边疆人民健康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一名援疆医生向南都记者说道。

  在新疆喀什地区,援疆医生以“师带徒”的培养模式,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从日常诊疗到科研项目,广东医生力量渗透在当地医疗体系建设的各方面。

  

  援疆医生张绍全带着库尔班妮萨为病人诊断病情。

  在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援疆医生、感染科主任张绍全正带着感染科医生库尔班妮萨·吾拉音,为住院病人诊断病情。

  “同样看患者的生化指标,我有时看不出什么,广东的老师却能发现施治的关键,其中经验、要点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库尔班妮萨告诉南都记者,广东援疆医生的指导并非只停留在临床诊疗方面,“援疆老师在工作中发现我们科研方面的薄弱点后,还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开展科研工作,细心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援疆医生,我们很清楚‘造血’比‘输血’更重要,要给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许多广东援疆医生都向南都记者说过类似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