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涛 韩啸 唐旭
风染桂香、秋叶偶落,季节的转场再次拉开序幕。
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柏林村,平整的入户路串联起村落,经改厨改厕改院后,一个个“微菜园”绿意盎然;在贵州省清镇市新店镇三合村,农房改造工程让老旧危房成了滑翔伞基地和特色民宿,村民、游客乐在其中;河北省故城县通过“厕污并治”,把污水变成清澈“尾水”,全县281个村庄实现污水“变废为宝”……
近年来,乡村建设的脚步坚定有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乡村,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空间支撑,更承载了农民对理想生活的真切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向农村。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各地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
3年来,在《方案》指引下,从蜿蜒的农村公路,到便捷的饮水设施,从清洁稳定的农村电网,到信号满格的通信网络,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乡村面貌持续改善,乡亲们的生活以“幸福”为基调,呈现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
科学制定规划 引领乡村发展方向
村庄建设,规划先行。《方案》提出,要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细化分类标准。各地立足地域特色,探索多元务实的乡村规划路径,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念守牢乡村本色,激活发展动能。
日前,家住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山南头的郁薇,在自己经营多年的“判断题”咖啡店里忙活,不一会儿,她将精心调制的“蜜桃拿铁”饮品摆在记者面前。“现在村里年轻人很多,有写生的、团建的,还有旅游度假的,因此咖啡和甜品都很好卖,每天销售额至少有1000元。”
桃源村的故事颇具代表性,这里由2个原市级贫困村合并而来,2009年前后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4万元。破题的重任,落在村党总支书记张谷肩头。“无论是搞建设还是做产业,村庄必须有整体、长远的思路,要以规划为引导,改变‘想到哪做到哪’的局面。”张谷说。
笃定于“长期主义”观念,桃源村在无锡最早开始了以村庄规划为引导、盘活村内尘封资源的探索。
眼下,桃源村陆续引进了30余个文旅项目、17种业态,成为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并按照规划推动项目落地的典型案例。
像桃源村一样依托村庄规划释放发展潜能的案例,正不断涌现。在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与特色产业深度绑定,形成“文化+农业+旅游”的融合业态,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3万元;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则以“县域统筹”的方式,整合国土、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编制全域乡村发展规划;安徽省黟县通过“校地合作”为乡村规划注入专业力量,实现“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局面……
在《方案》指引下,各地积极开展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陆续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有效推动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多规合一”,为依规有序开展乡村建设筑牢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 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农村道路通畅、农村供水保障、数字乡村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各地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实现村庄从“面子”到“里子”、从“颜值”到“气质”的焕新升级。
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居仁镇开旦木加依村村民艾尼玩尔·热依木打开水龙头,汩汩流出的清水让他难掩喜悦:“以前挑水要走2公里,水还又咸又涩,现在在家就能喝上放心水,真是甜在心里。”
伽师县,这个坐落于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县城曾长期深陷水资源短缺、“苦咸水”的困扰。从2019年开始,历经3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当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中迎来了“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全面竣工,清澈甘甜的雪山融水沿着1548公里的管网,流进全县46万群众的家中。
这一壮举,也是全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持续推进的生动写照。截至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5%,全国近半县域实现农村供水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
“家里不光通了水,路也修到了家门口!”河南省新乡卫辉市孙杏村镇杨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张俊庆告诉记者,曾经坑洼不平的土路已变成水泥路,不仅方便了出行,还串联起产业发展。“以前大豆要拉出去卖,现在货车直接开到地头,种多少都不愁。”张俊庆说。
得益于新乡市开展的“三通一规范”工程(农村道路、自来水和污水收集“户户通”,弱电线路整治规范),不仅村民生活的便利性大幅提升,也为产业振兴注入“源动力”。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24年底的464万公里,全国3万多个乡镇、50多万个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89.5%,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94.6%。此外,农村物流体系“微循环”越来越畅通,目前全国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已达95%,“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在加速实现。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深入人心,助力广袤乡村搭上时代快车。
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民王芳习惯了用网络直播推介自家民宿和生态农产品,“以前获取客源只能靠朋友介绍,现在每天直播有上万人观看,旺季民宿订单排到3个月后,还能销售乡亲们的笋干、茶叶。”
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两亿,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6300亿元。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目前,我国行政村通5G的比例已达90%,提前完成了《“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到2025年实现行政村5G通达率达到80%”的目标。
此外,农村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建设,除西藏、青海外,其他省份均实现了充电站县县全覆盖,还有14个省份实现了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改善人居环境 塑造乡村亮丽风貌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既是生态友好、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鲜活实践,又是改善民生、实现宜居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方案》要求,稳步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统筹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等。
“现在农家乐、饭店的污水都收集起来,输送到污水处理设备后统一处理,地面积水、蚊虫垃圾都少了。”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卫东村村民陈文新见证了村里环境的变化,曾经泛着异味、漂浮杂质的污水已“去浊还清”,成为达到灌溉标准的活水。
千里之外,陕西省平利县广佛镇香河村村民刘平面也感受到环境提升带来的变化:门前不大的几分地被充分利用,种上青菜、大葱,篱笆上是各种爬藤的绿植。“以前废弃的鸡舍、柴火就堆在院子里。现在不仅住上了敞亮的新房,拾掇出的院子也种上了新鲜蔬菜。”刘平面说,“大家现在比的是谁家的院子更整洁、更漂亮。”
村庄环境的改善,带动的是村民思想和行为上的提升:乱丢乱扔垃圾、乱堆乱放杂物的陋习少了,自觉呵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氛围日渐浓厚。如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春风拂面,正实现“点上突破”到“面上覆盖”的整体推进。
陕西省留坝县推进20余个村落“微改造”,共同打造“秦岭原乡”旅游线,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180万人次;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完成8个圩镇“三线”整治,解决农村弱电缆线“蜘蛛网”问题,清理废弃线缆150余公里,惠及农户1.6万余户,村容村貌整洁度提升;湖北省十堰市开展“五清一改”,清理垃圾3.2万吨、打造口袋公园230余个。
在此背景下,乡村生态价值与经济动能也被释放出来,各地不断树立远景目标,推动构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长效机制。
甘肃省持续完善改厕技术支撑体系,编制《甘肃省农村户厕建设技术指南》,建立县乡村三级改厕质量管控机制,实行“一户一档”管理,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不断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70%;江苏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投入力度,2024年至2025年统筹安排58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由县级统筹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运维管护等;广西通过完善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和“项目库”强化建设工作统筹,梳理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项目需求,实现项目精准储备,并明确各部门在工作中的职责与时限。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6%;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村容村貌改善提升,绝大多数行政村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
强化公共服务 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方案》强调,要发挥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支撑作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采取固定设施、流动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家住山西省介休市宋古乡的王振生回忆,“以前这病在介休看不好,北京的手术费和住院费又太高,只能消极治疗。”
“患者左眼眼角和面部肌肉不自主间断性抽搐,需进行微血管减压术。”介休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孟繁强解释,“要将左侧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和面部神经分离,难度很大,以前患者都得去北京的大医院,费用至少要6万多元,今年这台手术在我们院就能做,患者实付3000多元就够了。”
近年来,介休市积极打造县域医疗共同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信息化等多渠道下沉至乡村,让患者低成本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疗、教育和养老,始终是牵动民心的重点领域。这背后,既是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深刻体现,也是“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深刻践行。
2022年,湖南省桑植县总医院成立,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统一管理,改革后,2024年县域就诊率达91.4%,医保基金三年累计结余3657万元;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白果乡构建起1个乡老年服务中心、12个村老年协会、56个村组老年之家的三级互助养老服务体系,为全乡3000余名空巢、留守、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山东省成武县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流动,显著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师资差距。
据统计,当前基层医疗网络不断强化,全国95%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全国2188个县推进,到2025年底,90%以上的县域医共体将达到紧密型标准。目前,全国农村敬老院达1.6万个,床位168.1万张,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约14.5万个,逐步形成布局科学、配置均衡、服务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乡村建设行动绝非简单的“硬件升级”,关乎亿万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乡融合格局的深刻变革,需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从蓝图规划到实景呈现,每一步都需锚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要稳稳踩在“实”字上。
乡村建设行动的成就体现多方合力:部门之间打破“条块分割”壁垒,通过项目资金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协同效应;上下之间构建“贯通联动”机制,中央顶层设计,省市细化方案,县级统筹推进,乡镇具体落实,村级发动农民主动参与,项目选址、施工监督到后期管护等每个环节都让农民有话语权、参与权、监督权。
乡村建设行动的扎实推进,不追求速成政绩,而是注重长久实效,不忽视细节完善,更要保障质量过硬,及时整改农民反馈的问题,建立健全后期管护机制,确保建设成果能持续惠及农民。
在不远的将来,生态宜居的村落中,青瓦白墙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生活;城乡融合发展下,乡村与城市要素双向流动,农民既能守住“乡愁”,又能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届时,广袤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承载广大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