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张掖8月22日消息(记者费权)初秋的祁连山脉,雪线映着天光漫向云端,山丹马场的高寒草甸如绿毯卷向天际,97.6%的植被盖度下,旱獭窜过花丛惊起蜂鸣,远处马群踏碎晨雾漫向山脊;黑河西岸的林海间,胡杨林的翠绿正与枸杞的红果在微风中摇曳,85%的植被覆盖率让曾经的戈壁荒滩,蜕变成了候鸟振翅的天堂。
在这片流动的生态画卷里,法治的音符正与自然的韵律共振。甘肃张掖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弦,让法律条文如祁连融雪般浸润大地:既护着雪线、草甸、林海的生态本底,也滋养着牧人、村民的日子,让“天光染绿处”,总有法治护航的暖意。
草原上的“移动法庭”:让法律扎根牧人帐篷
在山丹马场,祁连雪峰的倒影沉在鸾鸟湖的碧波里,188万亩草原像被泼翻的绿绸缎,从冷龙岭北麓一路铺展到天际。羊群如珍珠散在绿缎上,云杉站成墨绿的阵列——这里是“丝路绿宝石”,更是祁连山林区法院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前沿。
2021年6月,祁连山林区法院巡回办案点扎进了这片世界最古老的皇家马场。80平方米的空间里,审判法庭、调解室与办公室挨得紧实,法官、助理与书记员常驻在此,“12368”热线接得及时,跨域立案跑得顺畅,把司法服务直接递到了农牧民家门口。截至如今,11起案件在这里落脚,就地开庭、当庭调解的暖,早把“诉讼难”的愁绪化在了草原风里。
巡回审判庭的“法庭”从不在屋里。有时在油菜花田边支起桌案,法槌一落,“王某前森林草原失火案”的庭审就成了最鲜活的普法课——这案子入选最高人民法院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典型案例,法官蹲在牧人身边,指着草原防火设备说“咋用”,掰着指头算“失火要担啥责”,牧民们握着赶牧鞭听得入神,连羊群都静悄悄地伏在远处。办案点的展板上,非法采矿、危害珍贵野生动物等10个典型案例图文并置,像10面透亮的镜子,照得生态保护的法律红线清清楚楚。
跨省的普法更见心。山丹马场与青海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法院攥起手,在甘青共牧区走“草原普法行”。法官们踏着晨露钻进牧民定居点,汉、藏双语混着草原话,把冬虫夏草保护法规讲得明明白白;5000余份宣传资料递到帐篷里,晚风吹起经幡旁的联合普法横幅时,“谁破坏谁修复”的理儿,已顺着奶茶香渗进了农牧民心田。
普法播下的种子,正结出生态与民生的双生果。如今的山丹马场,高寒草甸鲜草产量较2015年每亩多收106公斤,绝迹的野生动物循着草香回来;牧民们早放下了猎枪,有的成了生态管护员,有的搞起马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旺了,年人均收入稳稳站在3.5万元。
暮色漫下来时,巡回办案点的灯光亮了,与草原星空叠在一处,法官们知道:每一次庭审都是对雪峰的承诺,每一次普法都是对草原的守护,法治的种子正随草浪生长,要和这片土地一起,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根。
林海中的“生态课堂”:让法条“长”在林间地头
阳光扎进黑河林场的胡杨林,翠绿光斑在林间栈道上跳,清风拂过弱水花海时,花香混着松涛漫过来——谁能想到,这片植被覆盖率超85%的林海,曾因无序采砂成了“石头滩”?每片绿叶都记着:是生态保护与法治护航的双力,把荒滩重新染成了绿。
要让林海常青,先得让法条“活”在林里。黑河林区蹚出了“线上+线下”的普法路:线上跟着“双轨机制”走,林场联着检察机关,年均搞3场线上防火培训,短视频里讲“滥伐林木要补种三倍”的案例,直播课上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细条,周边村社跟着学;线下同步练,防火演练拉到林边,村民握着灭火器材实操,“指尖学法、实地练兵”的闭环一扣,“谁破坏谁修复”的理儿就落了地。
法治护着,生态修复就有了劲。2021年,甘州区检察院联合多部门在林场设了涉林案件补植复绿基地,“法律监督+社会化治理”托底,青绿林草公司代着履行补植任务,500余亩新苗已扎了根。就像田某林滥伐林木案,违法者按规矩缴了1.48万元补植费,既受了惩戒,又给林海添了绿。如今这些新苗早和原生林带抱成了团,智能“森林眼”盯着它们长,风来的时候,新枝老干一起摇,成了挡沙固土的硬屏障。
生态的好,更要变成日子的甜。黑河林场早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50万元。游客走在万亩常青苗木基地里,既能跟着“碳汇研学游”攒个人碳积分,也能在科普长廊戳着互动屏幕学生态法规;2022年全市首笔400万元碳汇交易成了,每棵树的固碳能力,都实实在在变成了“钱袋子”。
夕阳擦着林梢沉下去时,管护人员揣着手机巡林归来,屏幕上植被生长数据跳得勤,普法宣传弹窗也跟着闪——从“石头滩”到“林海繁花”,黑河林区正用法治守着生态本底,拿创新激活生态价值,在西北干旱区写“林、草、果、旅”的新篇。这里的每缕阳光、每片绿叶都在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法治护着的绿,本就该结出暖民心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