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上年味浓
2月1日,乘客在6025次列车上向亲友道别。
运行在京九线上的6025/6026次列车于上世纪90年代开通运行。这趟穿行在大别山地区的公益“慢火车”全程约223公里,为方便沿途居民,大站小站都会停靠,已成为沿途人们外出务工的“致富车”、进城卖货的“顺风车”、出门上学的“求学车”、走亲访友的“亲情车”。
临近春节,旅客们乘坐这列公益“慢火车”踏上归家之旅。铁路工作人员用彩带、气球、窗花等装饰车厢,公益“慢火车”上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4个离散21年的家庭终获团圆
2月1日,贾学宇、云丽华与离散21年的大儿子贾玉桥紧紧相拥。
近日,公安部组织指挥湖北、广东公安机关成功找回王浩文系列拐卖案中的4名湖北籍被拐儿童。2月1日,湖北公安机关在黄冈组织认亲活动,4组家庭在亲人离散21年后终获团圆。截至目前,王浩文系列拐卖儿童案共找回被拐儿童22名,犯罪嫌疑人王浩文一审被判处死刑,目前案件正在二审审理阶段。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盗抢儿童犯罪案件年发案数已降至个位数,且均已实现快侦快破。对于拐卖儿童积案,公安机关将持续开展破案攻坚,绝不放过每一名拐卖犯罪嫌疑人,绝不放弃查找每一名被拐儿童。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古镇迎新春
1月30日,小朋友手拿小灯笼奔跑在雍溪古镇老街上。
春节临近,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的雍溪古镇老街张灯结彩,喜迎新春佳节。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重庆铜梁龙舞进冰城
1月29日,在哈尔滨伏尔加庄园,铜梁火龙队的队员表演铜梁龙舞。
当日,作为重庆历史文化名片的铜梁龙舞来到哈尔滨伏尔加庄园,展现非遗文化魅力。据悉,此次活动从重庆铜梁开始,途经汉中、西安、洛阳、太原、邯郸、天津、长春、沈阳,最后到达哈尔滨,沿途为游客展示铜梁龙舞,共迎龙年新春佳节。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在归途 盼重逢
1月26日,在郑州东站候车大厅,一名小朋友在候车时帮妈妈拔白头发。
春节的脚步渐渐临近,回家的呼唤声声入耳。归心似箭的游子,满载思念,踏上归途。
风雪回乡路,心归故里处。谙熟的风景再入眼帘,是奔波的尾声,是重逢的前奏。
在归途,盼重逢。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全国多地迎来降雪
这是2月1日拍摄的雪中的山西晋中平遥古城。
受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多地迎来降温降雪。
新华社发(梁生仁 摄)
河南洛阳:打铁花引游人
1月28日晚,民间艺人在洛阳2024隋唐河洛文化庙会上表演打铁花。
当晚,河南省洛阳市2024隋唐河洛文化庙会举行的非遗技艺打铁花表演现场火花飞溅,闪耀夜空,吸引游人驻足观赏。
新华社发(黄政伟 摄)
10名缅北重大犯罪嫌疑人被成功押解回国
1月30日,白所成、白应苍、魏怀仁、刘正祥、刘正茂、徐老发等10名缅北重大犯罪嫌疑人在被押解回国的飞机上。
针对当前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峻形势,公安部持续加强与缅甸执法部门的国际警务合作,缅甸警方1月30日依法向我公安机关移交了白所成、白应苍、魏怀仁、刘正祥、刘正茂、徐老发6名缅北果敢电诈犯罪集团重要头目和另外4名重大犯罪嫌疑人。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天路格桑花” 温暖回家路
1月26日,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客运段文艺小分队在列车上为旅客表演。
近年来,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客运段不断优化站车服务,全力打造“天路格桑花”服务品牌。今年春运期间,西宁客运段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为旅客提供更加温馨的服务。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为货运列车“化妆”的人
2月1日,张树红展示中国铁路标志的喷漆模板。
昆明北车辆段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列车检修基地,主要承担铁路货车定期检修任务。张树红和搭档贾童是昆明北车辆段检修车间木油组的车辆钳工,他们主要负责的工作是铁路车辆外观刷漆、涂打各类车辆的标识标牌。铁路货车奔驰在铁道线上,不同颜色的油漆既可以区分车辆功能,又能防止车体锈蚀,涂打的车型、车种、车号和定检标识标牌等就如同货车车辆的“身份信息”。
春运期间,铁路货运繁忙,张树红和搭档贾童的工作强度也更大。每天,张树红和贾童开着电瓶车,装满油漆、字模和喷枪等工具穿梭在各个检修台位之间,为检修的每一节货车刷上油漆、打上标识标牌。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守护铁路运输安全的“盘古青年”
1月31日,盘古线路车间的工人鞠文浩的眼睫毛结上了冰霜。
数九寒天,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深处的盘古镇气温降至零下35摄氏度,“找北”专列、公益慢火车和“煤炭专列”交替行经这里,连接大兴安岭地区内外的中国最北端铁路网嫩林线进入了运输忙碌时期。
“要知铁路苦,就得去盘古。”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加格达奇工务段盘古线路车间承担着嫩林线69.1公里线路的维修与养护。极寒天气、高难线路加上客货同运,使得这里的维修保养任务极其艰苦繁重。
2019年以来,老职工居多的车间,迎来了新鲜血液,许多大学生远离家乡来到盘古锤炼本领。如今,25名“90后”“00后”大学生扎根于这片严寒冻土,克服通讯失联、寒冷孤独等困难,成为默默无闻的“盘古青年”。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