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中国青年网 >> 地方 >> 轮播图 >>  正文

技艺传承:八旬铁匠的心愿

发稿时间:2019-07-25 08:48:00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中国青年网

  杨福轩在加工农具。田东 摄

  1940年2月出生的杨福轩,年近八旬,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沧浪社区。他父母早逝,为了生计,16岁就拜师学打铁技艺,后被当地生产队派到农具厂从事铁具加工。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在农具厂期间,杨福轩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80年代初,农具厂改制后他自立门户做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开始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村所需铁具,先后教出16名徒弟,分别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农村铁具加工。

  “打制一件铁具,需要经过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工序,制作全靠铁匠的眼力打造。”杨福轩说。

  杨福轩心灵手巧爱钻研,80年代摸索创新运用电焊技术进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质量,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0多年来,杨福轩努力满足着客户的制作要求,打造出来的锄头、刀具等农具很受农户喜欢,每天上门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这门手艺十分红火,杨福轩平均每天要制作铁具200多件。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需要加工铁具的人越来越少,但杨福轩还在坚守着,并将手艺传教给了儿子杨林。在杨福轩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手艺,更是传承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铁匠这项职业了,我曾经教过的徒弟大多已转行不干了,传统的铁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遇。此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杨福轩说。(田东)

  杨福轩在对加工的农具进行淬火。田东 摄

  1940年2月出生的杨福轩,年近八旬,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沧浪社区。他父母早逝,为了生计,16岁就拜师学打铁技艺,后被当地生产队派到农具厂从事铁具加工。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在农具厂期间,杨福轩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80年代初,农具厂改制后他自立门户做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开始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村所需铁具,先后教出16名徒弟,分别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农村铁具加工。

  “打制一件铁具,需要经过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工序,制作全靠铁匠的眼力打造。”杨福轩说。

  杨福轩心灵手巧爱钻研,80年代摸索创新运用电焊技术进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质量,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0多年来,杨福轩努力满足着客户的制作要求,打造出来的锄头、刀具等农具很受农户喜欢,每天上门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这门手艺十分红火,杨福轩平均每天要制作铁具200多件。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需要加工铁具的人越来越少,但杨福轩还在坚守着,并将手艺传教给了儿子杨林。在杨福轩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手艺,更是传承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铁匠这项职业了,我曾经教过的徒弟大多已转行不干了,传统的铁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遇。此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杨福轩说。(田东)

  杨福轩加工的产品。田东 摄

  1940年2月出生的杨福轩,年近八旬,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沧浪社区。他父母早逝,为了生计,16岁就拜师学打铁技艺,后被当地生产队派到农具厂从事铁具加工。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在农具厂期间,杨福轩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80年代初,农具厂改制后他自立门户做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开始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村所需铁具,先后教出16名徒弟,分别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农村铁具加工。

  “打制一件铁具,需要经过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工序,制作全靠铁匠的眼力打造。”杨福轩说。

  杨福轩心灵手巧爱钻研,80年代摸索创新运用电焊技术进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质量,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0多年来,杨福轩努力满足着客户的制作要求,打造出来的锄头、刀具等农具很受农户喜欢,每天上门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这门手艺十分红火,杨福轩平均每天要制作铁具200多件。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需要加工铁具的人越来越少,但杨福轩还在坚守着,并将手艺传教给了儿子杨林。在杨福轩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手艺,更是传承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铁匠这项职业了,我曾经教过的徒弟大多已转行不干了,传统的铁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遇。此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杨福轩说。(田东)

  杨福轩在炉灶前加工农具。田东 摄

  1940年2月出生的杨福轩,年近八旬,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沧浪社区。他父母早逝,为了生计,16岁就拜师学打铁技艺,后被当地生产队派到农具厂从事铁具加工。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在农具厂期间,杨福轩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80年代初,农具厂改制后他自立门户做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开始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村所需铁具,先后教出16名徒弟,分别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农村铁具加工。

  “打制一件铁具,需要经过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工序,制作全靠铁匠的眼力打造。”杨福轩说。

  杨福轩心灵手巧爱钻研,80年代摸索创新运用电焊技术进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质量,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0多年来,杨福轩努力满足着客户的制作要求,打造出来的锄头、刀具等农具很受农户喜欢,每天上门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这门手艺十分红火,杨福轩平均每天要制作铁具200多件。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需要加工铁具的人越来越少,但杨福轩还在坚守着,并将手艺传教给了儿子杨林。在杨福轩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手艺,更是传承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铁匠这项职业了,我曾经教过的徒弟大多已转行不干了,传统的铁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遇。此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杨福轩说。(田东)

  杨福轩在加工锄头。田东 摄

  1940年2月出生的杨福轩,年近八旬,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沧浪社区。他父母早逝,为了生计,16岁就拜师学打铁技艺,后被当地生产队派到农具厂从事铁具加工。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在农具厂期间,杨福轩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80年代初,农具厂改制后他自立门户做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开始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村所需铁具,先后教出16名徒弟,分别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农村铁具加工。

  “打制一件铁具,需要经过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工序,制作全靠铁匠的眼力打造。”杨福轩说。

  杨福轩心灵手巧爱钻研,80年代摸索创新运用电焊技术进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质量,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0多年来,杨福轩努力满足着客户的制作要求,打造出来的锄头、刀具等农具很受农户喜欢,每天上门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这门手艺十分红火,杨福轩平均每天要制作铁具200多件。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需要加工铁具的人越来越少,但杨福轩还在坚守着,并将手艺传教给了儿子杨林。在杨福轩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手艺,更是传承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铁匠这项职业了,我曾经教过的徒弟大多已转行不干了,传统的铁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遇。此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杨福轩说。(田东)

  杨福轩在加工锄头。田东 摄

  1940年2月出生的杨福轩,年近八旬,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沧浪社区。他父母早逝,为了生计,16岁就拜师学打铁技艺,后被当地生产队派到农具厂从事铁具加工。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在农具厂期间,杨福轩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80年代初,农具厂改制后他自立门户做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开始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村所需铁具,先后教出16名徒弟,分别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农村铁具加工。

  “打制一件铁具,需要经过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工序,制作全靠铁匠的眼力打造。”杨福轩说。

  杨福轩心灵手巧爱钻研,80年代摸索创新运用电焊技术进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质量,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0多年来,杨福轩努力满足着客户的制作要求,打造出来的锄头、刀具等农具很受农户喜欢,每天上门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这门手艺十分红火,杨福轩平均每天要制作铁具200多件。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需要加工铁具的人越来越少,但杨福轩还在坚守着,并将手艺传教给了儿子杨林。在杨福轩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手艺,更是传承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铁匠这项职业了,我曾经教过的徒弟大多已转行不干了,传统的铁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遇。此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杨福轩说。(田东)

  杨福轩在检查锄头焊接情况。田东 摄

  1940年2月出生的杨福轩,年近八旬,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沧浪社区。他父母早逝,为了生计,16岁就拜师学打铁技艺,后被当地生产队派到农具厂从事铁具加工。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在农具厂期间,杨福轩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80年代初,农具厂改制后他自立门户做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开始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村所需铁具,先后教出16名徒弟,分别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农村铁具加工。

  “打制一件铁具,需要经过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工序,制作全靠铁匠的眼力打造。”杨福轩说。

  杨福轩心灵手巧爱钻研,80年代摸索创新运用电焊技术进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质量,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0多年来,杨福轩努力满足着客户的制作要求,打造出来的锄头、刀具等农具很受农户喜欢,每天上门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这门手艺十分红火,杨福轩平均每天要制作铁具200多件。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需要加工铁具的人越来越少,但杨福轩还在坚守着,并将手艺传教给了儿子杨林。在杨福轩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手艺,更是传承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铁匠这项职业了,我曾经教过的徒弟大多已转行不干了,传统的铁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遇。此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杨福轩说。(田东)

  杨福轩在加工锄头。田东 摄

  1940年2月出生的杨福轩,年近八旬,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沧浪社区。他父母早逝,为了生计,16岁就拜师学打铁技艺,后被当地生产队派到农具厂从事铁具加工。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在农具厂期间,杨福轩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80年代初,农具厂改制后他自立门户做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开始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村所需铁具,先后教出16名徒弟,分别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农村铁具加工。

  “打制一件铁具,需要经过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工序,制作全靠铁匠的眼力打造。”杨福轩说。

  杨福轩心灵手巧爱钻研,80年代摸索创新运用电焊技术进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质量,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0多年来,杨福轩努力满足着客户的制作要求,打造出来的锄头、刀具等农具很受农户喜欢,每天上门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这门手艺十分红火,杨福轩平均每天要制作铁具200多件。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需要加工铁具的人越来越少,但杨福轩还在坚守着,并将手艺传教给了儿子杨林。在杨福轩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手艺,更是传承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铁匠这项职业了,我曾经教过的徒弟大多已转行不干了,传统的铁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遇。此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杨福轩说。(田东)

  杨福轩的炉灶。田东 摄

  1940年2月出生的杨福轩,年近八旬,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沧浪社区。他父母早逝,为了生计,16岁就拜师学打铁技艺,后被当地生产队派到农具厂从事铁具加工。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在农具厂期间,杨福轩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80年代初,农具厂改制后他自立门户做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开始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村所需铁具,先后教出16名徒弟,分别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农村铁具加工。

  “打制一件铁具,需要经过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工序,制作全靠铁匠的眼力打造。”杨福轩说。

  杨福轩心灵手巧爱钻研,80年代摸索创新运用电焊技术进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质量,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0多年来,杨福轩努力满足着客户的制作要求,打造出来的锄头、刀具等农具很受农户喜欢,每天上门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这门手艺十分红火,杨福轩平均每天要制作铁具200多件。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需要加工铁具的人越来越少,但杨福轩还在坚守着,并将手艺传教给了儿子杨林。在杨福轩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手艺,更是传承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铁匠这项职业了,我曾经教过的徒弟大多已转行不干了,传统的铁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遇。此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杨福轩说。(田东)

  杨福轩在为客户加工用具。田东 摄

  1940年2月出生的杨福轩,年近八旬,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沧浪社区。他父母早逝,为了生计,16岁就拜师学打铁技艺,后被当地生产队派到农具厂从事铁具加工。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在农具厂期间,杨福轩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80年代初,农具厂改制后他自立门户做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开始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村所需铁具,先后教出16名徒弟,分别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农村铁具加工。

  “打制一件铁具,需要经过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工序,制作全靠铁匠的眼力打造。”杨福轩说。

  杨福轩心灵手巧爱钻研,80年代摸索创新运用电焊技术进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质量,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0多年来,杨福轩努力满足着客户的制作要求,打造出来的锄头、刀具等农具很受农户喜欢,每天上门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这门手艺十分红火,杨福轩平均每天要制作铁具200多件。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需要加工铁具的人越来越少,但杨福轩还在坚守着,并将手艺传教给了儿子杨林。在杨福轩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手艺,更是传承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铁匠这项职业了,我曾经教过的徒弟大多已转行不干了,传统的铁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遇。此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杨福轩说。(田东)

  杨福轩在为客户加工用具。田东 摄

  1940年2月出生的杨福轩,年近八旬,家住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沧浪社区。他父母早逝,为了生计,16岁就拜师学打铁技艺,后被当地生产队派到农具厂从事铁具加工。不管是拜师学艺还是在农具厂期间,杨福轩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打制铁器的各项技巧。80年代初,农具厂改制后他自立门户做起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开始为乡亲们打制锄头、刀具等各种农村所需铁具,先后教出16名徒弟,分别在贵州、重庆等地从事农村铁具加工。

  “打制一件铁具,需要经过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工序,制作全靠铁匠的眼力打造。”杨福轩说。

  杨福轩心灵手巧爱钻研,80年代摸索创新运用电焊技术进行加工,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质量,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60多年来,杨福轩努力满足着客户的制作要求,打造出来的锄头、刀具等农具很受农户喜欢,每天上门的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这门手艺十分红火,杨福轩平均每天要制作铁具200多件。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需要加工铁具的人越来越少,但杨福轩还在坚守着,并将手艺传教给了儿子杨林。在杨福轩看来,这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手艺,更是传承一种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铁匠这项职业了,我曾经教过的徒弟大多已转行不干了,传统的铁匠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境遇。此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杨福轩说。

责任编辑:徐彩侠
热门排行
热 图